回上一層(熱鍵:b)


昨天去國立歷史博物館看「驚艷米勒‧田園之美畫展」,只能說...救郎喔~~~

花了4小時又15分鐘排隊,換來看畫展約1小時。這整個過程...超級無敵累的啦!! 但看到米勒的作品,以前只在印刷品﹝如美術課本、雜誌...等﹞出現的畫作,現在可以看到真實作品出現在眼前,還是覺得很值得、很感動!   這過程雖然很累,但看到作品後,就覺得值得了!

因為已早有耳聞米勒畫展人潮之洶湧,也事先上網讀了攻略。可是,沒有用啊,一到現場,我們還是排了4個多小時。

聽說要早點到,比較不會排很久,我們8:45到現場﹝所以6點多就起床,7點就從家裡出發ㄟ,但有去吃早餐啦,所以到國立歷史博物館是8點45分﹞。雖然不是特早到,可是也不晚啊﹝展覽9點開始﹞,沒想到,現場已經是滿滿滿的人潮了!! 買票排很長,入館排更長,根本看不到盡頭在哪裡﹝因為排到植物園裡﹞

天啊!開館時間前就來已經這樣了! 米勒畫展真的很恐怖

還好我們兵分3路,2個先下車,1個排買票﹝刷中信卡購票可打9折﹞,1個排入館,然後1個去停車,分工合擊,所向披靡。﹝不過事實告訴我們,並沒有所向披靡,我們整整花了4小時15分鐘在排隊上。但還好我們有3個人分工,不然會更慘,排隊可能會再增加1小時以上。﹞

真的不誇張!!我們總共花了4小時15分鐘排隊!!

8:45到現場,開始排隊,9:30才買到票﹝光買票就排了45分鐘,超誇張!﹞ 然後還是無止盡漫長太陽酷曬酷熱的超殘酷排隊,到下午1點02分才進場﹝整個已經排了4小時又17分鐘﹞,1點55分出場﹝含最後看紀念品時間﹞。

超誇張行程~~

但是我要說,看到「拾穗」「晚禱」「牧羊女」...等米勒畫作,真實出現在眼前,感動到想哭啊! 和看紙上的印刷品完全不同!  畫作像是有生命力似的,要將人吸進畫裡。這感觸很難用文字形容,一定要親身體會啦!

不曉得到奧塞看需要像在台北看排成這樣嗎?﹝我很俗,還沒去過法國的啦﹞

如果奧塞美術館不用排那麼久,那就等到去法國時再看吧。如果也是這樣,那當然就近在台北看摟~

展覽到9/5止,有興趣的同學,要把握時間喔。﹝但這排隊人潮實在太恐怖了!﹞


下一張(熱鍵:c)

↑早上8點45就超多人了

下一張(熱鍵:c)

↑國立歷史博物館

天啊!滿滿的排隊人潮!

下一張(熱鍵:c)

↑光要買票就排了45分鐘

不是排隊進場喔,只是買票,就排隊排了45分鐘,哭~

下一張(熱鍵:c)

↑建中

想當年差一點就考上

沒有啦~  亂講的,沒那麼厲害的啦~

下一張(熱鍵:c)

↑人潮排進植物園裡

而且是想像不到的長,超級無敵霹靂誇張

這是我第一次進來植物園ㄟ

但根本無心欣賞風光

下一張(熱鍵:c)

↑荷花池很美

可是我們的心情很無奈...

終於,在排了4個多小時後,我們來到入口啦......

下一張(熱鍵:c)

↑耶~~快要可以進去了~~~

沒想到,我們竟有如此的毅力

為了看畫,在烈日下,排隊排了4個多小時ㄟ

感人!!



因為之後就不能拍照了

所以在網路上抓比較有名的3幅畫放在這裡給大家聞香一下



下一張(熱鍵:c)

↑晚禱

《晚禱》的畫面非常簡單:在巴比松附近夏伊(Chailly)平原的田野中,在黃昏時布滿晚霞的天空下,一男一女兩個農民正以虔敬的姿態低頭禱告。

米勒所用的模特兒是真正的農民,一個是後來被戲稱為「晚禱娘」的農場女工莫什納爾(Adèle Moschner),另一個是專門在農場打短工的當地人米尼歐(Mignot)。他們身上穿著樸素的日常衣服,厚重耐磨的舊衣已經褪色,腳上穿著法國農民的傳統木鞋。為了祈禱,他們放下工具暫停工作,在他們腳邊豎著掘馬鈴薯用的大叉,擱著裝滿馬鈴薯的籃子,停著載滿一袋袋馬鈴薯的小推車。

米勒在1855年已經畫過在這片田裡工作的農民,這幅稱為《馬鈴薯收成》的畫現藏於巴爾地摩的華爾特斯藝廊。根據其兄弟的說法,米勒本來要把《晚禱》取名為《馬鈴薯欠收》,以表達農民眼見辛勤耕耘換來微薄收穫的心酸。僅此而已。

然而目睹這幅畫的人都能感受到它強烈的宗教氣氛,農業社會背景反倒在其次,所以米勒才決定在背景加畫一個(微小如蟻的)教堂鐘樓(夏伊教堂),並正式命名為《晚禱》。

下一張(熱鍵:c)

↑拾穗

《拾穗》是米勒十年觀察與研究的成果。呈現三個農村婦女,在收割之後的麥田裡撿拾遺落的麥穗。較年輕的兩位彎著腰朝向麥稈七零八落的灰土地,雙眼緊盯地面,忙著撿拾落穗並隨手扔進兜在腰際的圍裙裡。最年長的婦女微微俯身,手中拿著一把細枝。背景可見遠方的田裡仍在繼續收割,成綑成堆的麥綑、麥垛,一輛大板車和成群的農場工人構成一幅明亮歡愉的熱鬧景象,與三個拾穗女的淒涼形成強烈的對比。

回上一層(熱鍵:b)

↑牧羊女

米勒從1862年開始構思這幅牧羊圖的創作。根據宋思爾(Alfred Sensier)的說法,雖然米勒未曾向任何人提及此事,但是「這件作品全盤佔據了他的思維」。《牧羊女與羊群》完成後在1864年的沙龍展公開展出,結果博得觀眾一致的好評,這是米勒第一件「叫好又叫座」的作品,展場上佳評如湧,「精緻優美」、「曠世傑作」等讚美之聲不絕於耳。後來,法國名作家兼權威藝評家高帝耶(Théophile Gautier)也稱讚它是「一幅完美的畫」。

全畫洋溢著寧靜安祥的和諧之美。年輕的牧羊女(可能是米勒的女兒)站在羊群的前方,戴著紅帽,披著羊毛短斗篷,低著頭正在打毛線。她獨自一人領著羊群,站在蕭瑟、陰暗、單調、平坦的曠野中,一望無際的草原一直延伸到遠處天地相會的地平線。這幅風景畫的準確及其淡淡愁緒令人擊節嘆賞。牧羊女身後的羊群聚攏在一起,將夕陽餘暉反射成波濤起伏的光點。簡單的場景更能反映出畫家爐火純青的功力:完美的構圖、巨細靡遺的細節(如牧羊女腳邊散布的小花),我們再一次看到藍、紅、金黃色組成和諧完美的畫面。

下一張(熱鍵:c)

↑紀念品區

下一張(熱鍵:c)

↑買了本手冊

下一張(熱鍵:c)

↑用中信卡結帳﹝買票﹞,可以換一小杯免費的爆米花




親眼目睹米勒真跡,除了感動還是感動!!!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sakal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2) 人氣()